\
图3 往届征文活动颁奖仪式

第四届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征文活动厦门启动


新民晚报社区版-旅游视讯图文频道联合报道2022年11月22日上海讯(编辑/刘征)

第四届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征文活动于11月22日在厦门启动。本届征文活动以“两岸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鼓励书写生活,提振汉语文化,发掘优秀散文作品,促进两岸艺文交流与心灵契合。举凡节庆、建筑、民俗、匠人工艺、饮食小吃、人文历史、地理风俗、乡土情怀等题材皆可,文长3000字以内。

金沙书院散文奖活动于2019年开始举办,迄今已经三届,共征集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及海外华文写作者来稿近4000余篇,获奖作品共130多篇。据组委会主任曹放介绍,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家族、家乡、家国的认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深情眷念,展示了富有中华民族色彩的习俗、节庆和非遗文化,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有益于两岸融合发展和民族复兴。

金沙散文奖活动组委会聘请两岸知名作家和文化学者组成评委会。据评委会秘书长谢湘介绍,评委会主任是唐浩明、杨渡,评委会顾问由贾平凹、舒婷、林谷芳、简媜担任。经他们公正而专业的评审,金沙获奖作品体现了当今华文写作的一种新境界。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林谷芳表示,文学是一条回家的路,欢迎广大华文写作者踊跃参与金沙散文奖活动,这更可以使活动参与者心有所归、情有所依、魂有所安。

据悉,本届征文活动截稿日期为2023年2月28日,2023年4月完成评选并适时公布获奖名单。

相关链接

第四届(2022年度)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征文启事

■主办机构:

金沙书院散文奖活动组委会

■承办单位:厦门海沧海投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旺旺中时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征文主题及内容:

以“两岸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鼓励书写生活,提振汉语文化,发掘优秀散文作品,促进两岸艺文交流与心灵契合。举凡节庆、建筑、民俗、匠人工艺、饮食小吃、人文历史、地理风俗、乡土情怀等题材皆可,文长3000字以内。

■获奖等级及奖金:

一等奖1名,获奖金人民币30000元

二等奖2名,获奖金人民币10000元

三等奖3名,获奖金人民币4000元

佳作奖5名,获奖金人民币2000元

优选奖30-35名,获纪念品一份

所有得奖者另赠获奖证书及当届获奖作品汇编文集2本。

■收件、截稿日期:

1.即日起至2023年2月28日截止(以挂号邮戳为凭;上传电邮信箱北京时间当日午夜12:00为准)。

2. 参加征文通道:

征文收件单位:金沙书院散文奖组委会

厦门海沧钟林路8号海投大厦1004单元

电子邮箱:XMHCJSSY@163.com

3.所有稿件请以WORD档传送,文末须附上真实姓名(发表时可用笔名)、作者所在省份收件地址、email信箱、联络电话等。

■评审过程:

所有稿件寄到后立刻编号,由组委会聘请知名作家、学者、媒体人士组成的评委会,分成初审、复审、决审三个阶段,进行评审工作。

■公布、颁奖日期:

2023年4月完成评选并适时公布得奖名单。

■大赛工作机构:

组委会主任:曹放、王丰

评委会主任:唐浩明、杨渡

评委会顾问:贾平凹、舒婷、林谷芳、简媜

■注意事项:

1.得奖作品在主办单位指定的媒体和文集中发表时,不另支稿费。

2.参加征文之作品,以华文写作,必须未曾在媒体发表。

3.严禁抄袭,经检举属实者取消得奖资格。

4.所有参加征文之作品,概不退件,请自留底稿。

5.主办单位可将获奖作品另行改编为5分钟以内微电影或视频,作为宣传使用,不另支稿酬。

6.所有得奖奖金均须依税法规定,由主办单位先行代为扣除应缴税额后给付。

■本办法,解释权为组委会,如有未尽事宜得予随时修订并公布。

文学是一条回家的路

厦门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郭宝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10-25  02版)

始建于公元1548年的金沙书院时值全球大航海时代,它是由朝廷官员和理学明儒,利用欧洲商人在今福建厦门海沧区沙坂村设立的商务会馆改建而成。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书院文化中,独具海洋文化特色。金沙书院于公元1555年刻制的《古今形胜之图》,现珍藏于西班牙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为世界海洋文化的珍宝。2019年10月,海沧开工重建金沙书院,由国际顶级建筑大师王澍担纲设计,建成后,目标锁定“两岸交流客厅”。

打造“两岸交流客厅”,使之成为“两岸人文新地标”,需要依托高平台借势造势。也许是天时地利机缘巧合,更或是两岸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传承中华文化使命,2019年6月,海沧金沙书院与台湾中国时报社成功牵手,并于10月19日在金沙书院重建工程奠基之日,向全球华人发出邀约,启动金沙书院散文奖征文活动。“两岸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征文主题明确地昭告世人,举办散文奖,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两岸人文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此后两年,虽然全球抗疫持续跌宕、台海风云不断变幻,但海内外作者的参与越来越踊跃,覆盖面越来越广。投稿作者中,既有散文名家、大学教授,更有啼声初试的非专业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内外广大青年作者的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散文奖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以情取胜,充盈着真挚、真切和真实的情感

家族、家乡、家国的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固的基石。中国的百姓安土重迁的观念世界少有。家国理想的确立、宣导和习染,培植了中国文学中普遍而深入的伦理情感,对家国的思恋、仰慕、慨叹和追忆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从《诗经》始,因王事、行役而离家远行的乡愁就开始奏响了家国吟叹调。这以后的两千年来,萍寄蓬飘,去国之忧,在中国文学中绵延不绝。

三届散文奖征文作品在“两岸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恒定主题下,“题材多样,感情真挚”,但凡“个人身世,家国情怀”,皆“浓缩在精美的文字中”,阅读这些作品,“如同经历了一次优秀的散文之旅”。从三届金沙书院散文奖应征的数千篇征文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割不断的乡愁。概而言之,大略可分为三个方面:家族亲情故事,家乡情景记忆;富于民族色彩的节庆;富于地域色彩的衣食住行习俗生活。从哲理来说,又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民族历史文化。不同的作者对乡愁的感受不完全一致,每一篇作品中对“乡愁”的描写也各有特点,但总能从不同角度把乡愁之思深化,使“乡愁”的意象越来越丰富,艺术描写手法越来越多样。在这种乡愁文学中,不仅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坎坷,也凝聚了我们民族的生命意绪和情感特征。

首先,浓郁的思乡情怀和对故土的深沉眷念,是征文作品中最鲜明的主题。

《奶奶和她在台湾版图上结果的核桃树》一文是新一代作者对前辈的追忆,写的是分隔多年却日益加深的割不断的亲情。院子里的核桃树是爷爷十岁时栽下的,树龄快八十年了,作者在成长的岁月中,记得奶奶采下核桃,要父亲寄到台湾,记得奶奶常常盯着台湾地图看,用手去摸着地图,嘴里喃喃而语:“应该收到了吧……”两鬓斑白的奶奶坐在树下,年复一年地等待,如同一幅动人的民间版画。《香魂》的作者是台湾客家人,他勾画出他家的祠堂,这是一间三合院式的美浓客家伙房建筑,两边的伙房可供前来祭祖的族人茶叙,也可供出外回乡的游子寄宿。正堂大门的门楣上挂着“河堂西”的牌匾,左右两侧书有“九龙世泽长/十德家声远”的对联,记录了祖先的声望与成就,代表家族姓氏的渊源,客家先祖不断迁徙,为了提醒子孙不可忘本,在自家门楣书上堂号,子孙可依堂号追本溯源。

其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守与传承,是征文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在《写戏给母亲看》中,皖南乡村,喜欢看戏的母亲常常说起早年看戏时的情景:晚上和外婆一起打着灯笼赶场。四下里如萤火虫一般的灯笼火把聚集到戏场里亮闪闪的汽油灯下,土打成的台子上锣鼓喧天、丝竹悠扬。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母亲都爱看。她记住了插着雉羽的穆桂英英姿飒爽,诸葛孔明摇着纸扇的悠闲,红脸张飞疾恶如仇的咆哮;窦娥的冤屈曾让她夜不能寐,陈士美的丧尽天良曾让她愤愤不平。母亲给后代讲述那些已经成了脸谱的忠良和奸臣——包公的刚直无私,秦桧的阴险狡诈,孟姜女的撕肝裂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离合悲欢……这些故事成了儿女们最初的人生启蒙。《芬芳在台湾的豫剧之花》《一曲南音情》《粉墨》也是写戏,写豫剧在台湾的传承,写两岸对古老艺术的坚守,写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闽剧演员,他可以演如花之美女,也能唱说剑之雄词,心从词变,身随戏化。他唱了五十年,他的故事和演过的戏已经变成观众心里的传奇。

第三,富于民族色彩的节庆和习俗,使征文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地域色彩。

《乡间的年馍》和《回家》写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前者立足于北方的乡间,岁岁年年,乡亲依然沿袭老一辈的年俗传统,自己烧锅蒸馍。作者在蒸年馍中写出浓浓亲情,写出醇醇年味,找到绵延不断的乡愁的根;后者写台湾客家美食,阿公家大灶前火光红红,屋子内笑声盈盈,餐桌上永远是满满的菜肴,最难忘的是番茄切盘和咸切鸡,还有乡下才有的蘸酱,用酱油油砂糖姜泥甘草粉调成,平衡了番茄的寒性,咸甜辛味觉在口腔扩散,回味无穷。

以情取胜,充盈着真挚、真切和真实的情感,是金沙书院散文奖征文作品的最大艺术特征。

以文学的力量和深情融合海内外中华儿女

除了天时地利,散文奖在海沧成功举办,更兼有人和。

金沙书院散文奖组委会总召集人曹放先生和王丰先生联袂合璧,已然成为两岸文坛的佳话。两位总召集人怀着对中华文化的共同敬意,凭借直抵本质的眼力和通达的智慧,穿透两岸之间的纷纭往事,凝聚起各方的认同与合力,持续推进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的成功举办。曹放说,希望能“用文学的力量和深情更加紧密地融合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曹放先生和王丰先生礼贤敦聘下,两岸著名作家林谷芳、贾平凹、舒婷、简媜担任金沙书院散文奖评委会顾问。

从海量征文作品中,文学评论家徐学读到了割不断的乡愁,他说,这是“两岸文学共同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亮色,一种震撼世界华人心灵的乡愁文字”。 徐学认为,参与征文的作者,“抱有共同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是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与共同建立和形成的审美观念,这与主办方始终倡导的形象化表达思想,多角度探索人性深度,突出散文的审美特点完全相合。”

著名作家唐浩明则对征文活动中涌现的大批青年作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些青年作者不但“很好地继承了老一辈作家的风范”,而且“文章更加胸襟开阔、潇洒率性,文笔也更加清新活泼、收放自如”,令人“感受到作者强烈的青春气息与生命张力”。

文化学者谢泳则把第三届征文作品与前两届进行了比较,认为“整体水平有新提高,题材更广泛,表达更艺术,参加的作者群在不断扩大。”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抒发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生活的一个侧影。”

金沙书院散文奖在推动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并致以美好祝愿。

符坤龙、陈静怡、林倩如、高硕亨、王嘉麟、吴佩蓉、刁威琪等台湾青年既是散文奖活动的热情参与者,也是积极的宣传推广者。他们在台湾亲朋好友间和文学社团里,讲述了征文活动的盛况和个人参与的心得。他们一致的收获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隽永的人情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又一次深刻地感染、熏陶和提升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于家国情怀的认同更加强烈起来。符坤龙出席了在厦门海沧举行的首届金沙书院散文奖颁奖典礼,他回忆说:“当我从舒婷老师手中接到获奖证书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就是要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台北书院院长林谷芳认为,以散文奖活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是一个新的尝试,“文学是一条回家的路,散文奖有助于引导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回归和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台办交流局黄文涛局长致函大赛组委会,“衷心期待这个富有意义的文学活动日益宏盛,成为促进两岸同胞讲好文化故事,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心灵契合的重要推手和平台。”

生活会继续,文学也会继续。诚如曹放先生所说:历史的潮流波澜壮阔,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回看大陆与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的文学与精神联系,或许会看到一朵璀璨的浪花。

最新评分


上一条:促“双江浦”文旅大融合 2022浙江浦江文旅推介会走进上海 下一条:冬游贵州去毕节:游织金洞天·品宝桢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