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 “芭蕾公主”向非遗传承人求教纺纱织布技巧

上海江南三民文化村主动找机遇促文旅新发展


策划设线路“请进来”  

邻里做推广“走出去”  

新民晚报社区版/旅游视讯图文频道联合报道2020年6月17日上海讯(策划/编辑/图文:刘征、薛耀先、罗克平)

位于上海崇明区的江南三民文化村,是以江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基地。该文化村寓知识性、文化性、史料性、趣味性为一体,于2011年获评“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2014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成为“上海市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近日,该文化村积极响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开展职工“爱上海、游上海”活动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通知》精神,面向社会群体,设计推出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游崇明 到三民”的一日游路线,以此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加大优惠力度,鼓励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文旅产业在疫情不利因素下的新发展。

江南三民文化村策划的“请进来”一日游线路,包括参观崇明土布馆和中华龙宫、体验舞龙和踩高跷、品尝崇明地道农家菜美食和包粽子采摘蔬菜水果等互动活动,相关旅游套餐费用控制在118-198元/人——基层工会可以列支的职工春秋游费用开支范围标准之内,颇受各个有工会组织的单位欢迎。

 江南三民文化村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走出去”做推广来扩大影响。该文化村内的崇明土布馆展馆,于2015年6月申报成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土布纺织技艺”保护单位。其中土布馆陈列展品和创意产品超过千余件,还有4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常年展示棉花种植、染色及土布纺织技艺等多道工序。6月9日,该文化村组织崇明土布机纺织技艺走进临近的金山吕巷社区,请非遗传承人及工作人员通过图片、实物、影像、演示等多种手段,给社区群众宣传土布非遗和土布纺织技艺。现场还让大家体验了土布的diy制作,亲手做香囊等,更近距离感受土布织造的独特魅力。

图为上海媒体文旅采风团日前特邀国家一级演员、芭蕾舞蹈家张薇莹,来到江南三民文化村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崇明土布机纺织技艺操作。“芭蕾公主”张薇莹还在文化村广场设计独特的绿色环保“树门”前一展风采、拍照留念。

相关链接(摘自《江南三民文化村》公众号)

崇明土布有500-600年历史,明清以来声誉日隆,上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当年崇明的支柱产业。有关专家认为:“色泽是崇明土布最大的亮点。它有500余种不同的花色,每一种图案都蕴含了不同的故事。希望展览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手艺人、文艺爱好者们参与到土布复兴文化的再创造上,促进土布技艺宗脉不断,薪火相传。”

崇明土布不仅拥有各地土布的优良属性,更有儿女情长的母爱情怀。所谓的“观新娘,看嫁妆”,说的就是崇明人在新娘婚嫁的一种民间习俗。看新娘嫁妆箱里装了多少匹土布,有多少品种,最高技艺是几页综。这些土布多为母亲为女儿出嫁而织的,亦或是新娘自己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寄予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与祝福。同时土布是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的历史产物,既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爱情的成果。

2019年3月19日,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在上海世贸展览中心举行。这次展览精选100种崇明土布经典纹样,让人一饱眼福。典型的土布纹样有蚂蚁布、柳条布、桂花布、芦纹系列,以及双喜、团窼、彩格等提花景毯类纹样,复杂的花纹甚至保留着十二蹑十二综的古老提花技术。崇明土布最经典、存世量最多的芦苇花纹样,颜色清新,面料有质感。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当年的流行早已成为经典。

“纺纱车”这种工具样式相信很多城市人都没见过,现在在农村也都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这里确实是制作老粗布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成了本次展会中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有游客的驻足与观看。众多游客纷纷上前尝试。

在这些土布上,能感受到织机的梭子正穿梭于丝丝密密的历史光影间;能体味到土布的味道,正传递出缕缕泥土的芬芳和家人的脉脉温情;能触摸到这些手工制品中满溢的生活的质朴欢愉与匠人的专注与坚持。

最新评分


上一条:世界等你完整 重遇生活美好 下一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宣传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