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觅上海老辰光,“银星光影沙龙”叫好又叫座
2024年12月1日,上海电影制片厂75周年之际,“银星光影沙龙”如约而至。会场内,影像的光与影交织,电影中的上海地标与记忆被一一唤醒,现场洋溢着怀旧与温情的气氛。
影评人孙孟晋打开了上海电影记忆的第一扇门。他以《大桥下面》为起点,娓娓道来老上海苏州河畔的市井百态。从个体户的兴起到海派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镜头记录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感与命运。在他的叙述中,《子夜》中的光禄大厦和《她俩和他俩》里的展览中心喷水池不仅是电影里的场景,更是他儿时的成长记忆与城市的共同脉搏。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作曲家陈钢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第一个音乐学院都在上海,当时上海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发源地。他与电影结缘是当年秦怡主演的《遥远的爱》时,他作为12岁的顽皮男孩出现在银幕上。之后,他不断为电影写曲伴奏等等。今天,沙龙请来上影演员赵静表演《鲁妈的独白》,陈钢亲自钢琴伴诵。两人情真意切的演绎,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那个时代银幕上的真情实感。陈钢感叹,与电影合作的岁月让他感受到艺术生命力的无限可能。
“上影精神”这个词,不止一次在嘉宾口中被提起。上影集团原副总许朋乐在与主持人的对谈中深入解读了这一精神的内涵。他提到,“上影精神不仅是敢为人先的创新,更是扎根生活的真实与担当。”许朋乐回忆起建厂初期,老一辈电影人以简陋的设备、艰苦的条件,站在社会进步的角度,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之作,他们用镜头记录社会百态,关注普通人命运,从《风云儿女》到《秋天里的春天》,从左翼电影到改革开放题材,上影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种使命感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责任。”
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腾飞则带来了电影背后那些静默的故事。他描述了武康路391弄的周璇旧居和徐家汇的citywalk电影地图,令听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电影不仅是影像的艺术,更是生活方式的记录。”他说,博物馆正通过这些有形的物品,将上海的电影文化与城市记忆长久保存。
另一位讲者藤井树,则以她的“当代视角”赢得了阵阵掌声。她谈到年轻人心中的上海是何模样:局门路的大人汽水,常熟路延庆路的六本木酒吧小聚,这些地方因为电影成为全国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地点。“上海不仅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它更是一座潮流、开放、包容的城市。”藤井树坚信,上海电影能够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活动的高潮,是钢琴家葛灏向上海电影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上影乐团记谱手稿,填补了博物馆馆藏的空白,赢得热烈掌声。
显然,在光影交织的记忆中,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仍在延续。从经典的胶片时代到数字化未来,电影记录着城市的脉搏,见证了它的兴衰荣辱,生动讲述着海派文化的故事。沙龙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上海电影的传奇仍将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