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龙华妙谈会,聚焦非遗民俗庙会传承与发展


2022年9月23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办事处主办的2022龙华妙谈会在徐汇龙华会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龙华妙谈•论非遗民俗庙会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持续汇聚海派非遗智慧与力量,守正创新,为当下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项目“上海龙华庙会”的保护、传承、活化与传播做出积极探索,探寻新的方向。

 

传承与保护:民俗庙会需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重建

庙会本是农业文明时代重要宗教、社交、文化和经济活动,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欢乐的岁时风俗和宗教生活,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龙华是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内,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的宝地。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庙会,它依托的便是江南千年名刹龙华寺。”教育部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说。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非遗评审专家、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说,龙华庙会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庙会。它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表现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重商的传统。除了赶集和拜佛外,赏桃花、踏青等娱乐活动也和庙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关于龙华庙会保护与发展的课题探讨中,苏智良主任指出,由龙华寺塔、龙华烈士陵园、原龙华兵工厂等共同构成的龙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承载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丰厚内涵,互通相融,和合共生,构成“开放、创新、包容”上海城市品格的最佳案例。龙华这一独特而丰富的城市空间,寺塔、庙会、楼台、烟雨,共同构成了江南的雅致风景。

陈勤建教授则表示,龙华庙是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龙华民俗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互为依托,为国家级的双遗产。对它们的传承保护,从遗产经济学视角切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龙华民俗庙会进入国家非遗,传承是必须的,但顺变和新的建构也是必然的趋向。要搭建一个平台,民俗庙会需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重建。”他说。

在海上妙谈·匠心对话环节,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负责人乐群,上海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徐汇区珐琅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上海老凤祥珐琅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徐奇,享新合拓商业管理公司首席内容官林克恒参与研讨。四位嘉宾就非遗焕新的路径进行探讨,并且重新审视目前非遗项目的创新效果,思考非遗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焕新与发展:为庙会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文化模式。即使是在当下,庙会的主要功能并没有流逝。但是,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都市,龙华庙会原具有的许多功能性角色已经被当下形形色色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形式所取代(如分类更细更专业的展销会、城市商圈),旧日模式中的那些板块与今天的都市社会、都市文化语境已难以契合。

苏智良主任认为,如何营造和重塑龙华庙会?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深入挖掘龙华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龙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进行营建,在庙会的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相信龙华庙会定能再现繁华与风采。

陈勤建主任指出,今天,民众对龙华庙会期待的则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因为这正是当下社会与都市中的“稀缺资源”之一。同时,为庙会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换言之,也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民众对龙华庙会的“品牌联想”。

在论坛现场的海上妙谈• 市场解密环节上,印力上海、徐汇龙华会市场合伙人杨姿,英富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全球授权展上海项目负责人陈凯,中国美术学院交互媒体青年艺术家InsPUMP主理人、MonoX联合创始人张琛,上海东方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上文创主理人 许汀雁围绕非遗民俗类庙会在新消费浪潮下经济价值的开发与转化、生态圈创新建设、可持续的产品力与市场力拓展、非遗的数字化及数字非遗的经济转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此外,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当非遗类民俗庙会邂逅数字科创时代”这一主题,阐述数字前沿创新思维及介绍相关案例应用,给予非遗民俗类庙会数字焕新的方向启示。

 

活化与传播:利用新媒体技术讲好庙会故事

当前,非遗民俗类庙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问题,亟待打开新思路、注入新智慧、凝聚新共识。而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使社会各界都对今后的龙华庙会活动充满期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张青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治理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庙会为团结中国社会的多元主体,探索新时代文化共治理论与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

他还表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庙会传统的恢复中,应当积极吸收当下流行文化的元素,将庙会传统的精神内核与当下流行的文化形式加以融合,再造庙会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纽带,在继承庙会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庙会传统。

“要积极利用短视频、实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这一更大范围的场域中,讲好庙会传统的中国故事,提升庙会在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提升庙会传统的经济价值,打造庙会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他说。

他还指出,乡土社会的庙会是凝聚地方社会团结的机关,是地方社会的活力所在,更是撬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好独具特色的庙会资源,对延续历史民俗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着不低估的意义。只有坚守庙会民俗文化的传统立场,尊重庙会传统的基本内涵,弘扬庙会传统的当代机制,以庙会作为契机,构建乡土社会多元共治的基本范型,推动庙会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庙会传统在新时代里大放异彩。


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