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中孕新局,专家建议补短板,邮轮旅游再出发


2020年12月10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淮海中路院部及临港新片区分别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就如何重启我国邮轮旅游各抒己见,亮点纷呈。

与会专家指出,这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使邮轮业遭受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预计全球邮轮业将在多年后才能重回盈利轨道,中国应抓住时机,补长短板,让中国邮轮旅游重新出发。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邮轮专业委员会顾问彭晨表示,疫情对全球邮轮业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国际大牌邮轮公司都在奋力自救,但全球恢复到疫前水平运营估计需要5至6年时间,特别是在恢复的起步期,邮轮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运营资金压力。从短期来看,中短途和区域性的航线、欧洲和亚洲的邮轮航线有望率先重启。因此,已经处在恢复阶段的中国邮轮公司和产业链供应商将获得宝贵机遇。

上海社科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表示,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孕新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邮轮业需要打通以前的断点,补长短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攻关,发展和壮大邮轮设计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

虹口区是上海邮轮旅游集聚区,原虹口区委书记、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孙卫国认为,我国是邮轮客源大国,要向邮轮强国发展,关键是做强邮轮产业链、做大供应链。现在中国邮轮业应着力提升邮轮的防疫水平,应用新材料、新科技等,在室内空气循环系统等环节上提升邮轮的防疫水平,走出中国邮轮制造业的新路。

多年来,我国邮轮旅游存在航线单一、产品雷同等问题。为此,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新思路。舟山市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博导周建军认为,长三角要一体化,也要江海一体化,邮轮旅游不可缺失,要强调江、陆、海统筹发展,开辟新航线,搞江海联运,如长三角区域内拥有最宽阔海域的城市是舟山,上海每年有600万游客赴舟山旅游,我们可以由外向内,开辟江海游、陆海游新游线,打造长三角江海联运、内外循环的新产品,增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自中船邮轮的顾鹏程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拉动内需,扩大开放。中船的重点工作是突破邮轮研制方面的卡脖子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安全五星旗帜邮轮。同时也加强与国际邮轮巨头嘉年华集团的合作,推动大西洋号邮轮回靠上海的码头,全面布局邮轮运营、研发设计、供应链等三大板块。招商邮轮研究院的郭歆部长就国内水上旅游装备市场发言,他认为,水上旅游装备包括海洋邮轮、滨海邮轮、内河邮轮、城市游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京杭大运河、富春江等水上旅游资源丰富,但是适合的船型仍是空白,与欧洲河轮相比,在营销理念,硬件设施上还有差距。邮轮游船上新设施的技术规范的空白也是影响中国邮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招商局集团制定了从邮轮配套到邮轮制造、邮轮运营、邮轮港口,包括金融服务、商业配套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招商局集团跟维京邮轮也进行了合作,弥补了国内目的地游为主的高端河轮游短板。

邮轮旅游产品创新引发大家讨论。邮轮智库专家袁萍在广州通过视频发言说:中国邮轮旅游与国外相比,复购率比较低,而提升的关键,是产品创新。民进上海市委城市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施蔷生建议在实施陆江海统筹发展邮轮旅游时,将发展大运河内河游轮旅游考虑进去,这样可以让游客品赏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

孙卫国对此响应说:大运河贯穿几百公里,两岸历史名镇星罗棋布,发展像多瑙河、莱茵河那样的内河游轮旅游前景光明。但要设法解决目前大运河主要在承载水上运输功能。像黄浦江那样把大运河水上运输功能转换成水上旅游功能,还需要政策配套和机制创新。

下午在临港新片区的成果发布会上,由上海组合港管委会主任徐国毅致辞并发表讲话,上海社科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介绍了2020年刚出版的两本新著:《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游轮产业发展和制度创新》、《亚洲邮轮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皇家加勒比邮轮亚洲区主席刘淄楠博士从邮轮安不安全、邮轮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新格局下的两个双循环等3个方面展开演讲

此次研讨会的专家都认为,邮轮旅游要高质量发展,这次疫情正好给了我们一个重置机遇,可以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和高水平前行。

 


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