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明专访:旅游让枇杷树成了“摇钱树”


       

在上海市青浦区有一家备受市民、游客称道的枇杷园。夏秋之交,大量市民、游客穿过静谧的绿荫小道,在一路蝉鸣声中,来到这家“上海联怡枇杷乐园”,一进门,人们就会被具有浓郁江南风韵的园林景观吸引。这里不仅是上海名牌产品“沪香白沙枇杷”的生产地,还是一家4A级景区。

令人想不到的是,环境如此优美的枇杷园,多年前竟然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农业合作社,成片的果林里杂草丛生。直到2009年的一天,枇杷园里来了一位名叫沈振明的农民企业家。沈振明是土生土长的青浦人,曾在镇上经营饭店,做得一手好菜。这次他被大片的枇杷树吸引住了,决定在这里发展。

“2009年刚接手时,枇杷8元一斤都没人买,现在35克以上的枇杷卖到8元一个了。”如今已是上海沪香果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的沈振明说,农民要致富,必须将一产连接二产、嫁接三产,“接二连三”,把城里的客人吸引过来,枇杷才能好卖。

沈振明接手之初,枇杷园此前从苏州移植的近8000棵白沙枇杷树虽然种植成功了,但枇杷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们一直为堆积如山的枇杷发愁。这时,餐饮业起家的沈振明想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何不依托枇杷园开办一家特色农家乐吸引客流呢?

“最开始,我们给每桌客人送一盘枇杷品尝,客人感到好吃就买了。”沈振明说。为此,他为游客精心打造了充满农家特色的用餐环境,并在菜品上下足了功夫。很快,生态环境特色鲜明的枇杷园餐馆受到游客青睐,而且直接带动了枇杷销售。餐馆开业当年园内接待的游客量一下子攀升到了10万多人次,营业收入达到了1600多万元。

枇杷好吃,但果子收获期短,人工采摘成本大,如运输不当,极易碰坏表皮造成损失。上海联怡枇杷乐园在市、区两级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及时引入“采摘经济”理念,针对常年居住在“水泥森林”的游客推出特色采摘项目。

随着采摘经济不断发展,枇杷园内建起一座座生态大棚,除了枇杷,还引种了凤梨、莲雾、佛手、芒果、火龙果、香蕉等观赏性新品种,推出枇杷果汁饮料、枇杷花茶、枇杷糕点等衍生产品,“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旅游发展、农民致富。

为了满足游客“住”的需求,园内还新增了53间客房。这些客房有的是由原来农房改造而来,有的则搭建在田间排水渠上。“这样既不破坏耕地,也满足了游客住宿需求。一到旺季,房间甚至需要提前两周预约。”枇杷园工作人员介绍。

经过十多年发展,上海联怡枇杷乐园已是一家集立体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2018年被评为4A级景区。2019年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0多万元,周边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枇杷树成了摇钱树,起初园内近400亩地每年的土地流转费用30万元,到2017年,近700亩的土地流转费用达到100余万元。流转土地的农民收益增长3倍多。”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

上海联怡枇杷乐园在推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增收”,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比如,针对基地的生态大棚,园区选择了智能遮阳系统和湿帘负压降温系统,不仅能有效维持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还可节约能源。

“环境是承载后续发展的基础。如今,枇杷园发展到700多亩的规模,理应对环境保护承担更多责任。”沈振明说,环境更加美丽,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到访,形成良性循环。

枇杷园成了农户家门口的景区,看得见、摸得着。枇杷园所在的塘郁村村民姜家栋已经77岁了,从事枇杷种植60多年。对比前后变化,他感触很深:“这里以前环境很差,经过改造之后,我们村民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游客也来了,每天忙完农活,出来散散步、聊聊天,不要太适宜哦!”

走访枇杷园附近农户可以发现,过去“一把锄头扛肩头”的果农们,如今忙着用手机查询水果行情,关注着旅游业的发展。“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子促进了“美丽经济”发展,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