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海派非遗 探寻上海记忆
上海拥有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251个,古老的技艺经过传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被称为“海派非遗”。近日,笔者探访了上海大世界、田子坊、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体验了“哈哈镜”“彩虹长廊”,了解了剪纸、砚刻、脱蜡铸造等技艺,在街头里弄感知上海记忆。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大世界创始于1917年7月,由商人黄楚九创办。2017年3月,经过改造的大世界重新开业,从“娱乐地标”向非遗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场所转型,依然十分受欢迎,2019年客流量达到45万人次。
走进大世界,那12面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哈哈镜”依旧树立在那里。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张雯雯说:“游客进来第一眼,就看到‘哈哈镜’折射形成的各种趣象,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游玩大世界。”
走上二楼,可以看见多数展厅采用了数字技术。“光影戏剧”展厅中,由一块块玻璃组成的矩阵中,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滑稽戏等戏曲名家跨时空出现,向游客近距离展现戏曲之美。再往里走,会经过一条“彩虹长廊”,名叫“竹编万花筒”。长廊的墙壁是由一块块竹编组合而成,展示了中国12种镂空竹编经典技法。
大世界也结合年轻人的喜好,设置了许多网红打卡点,有糖果色的机器跑马、可猜灯谜的灯笼走廊、上海老弄堂……这些地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更深入地感知文化。
穿过田子坊原有的石库门里弄居民建筑群,有一个名为“守白艺术”的艺术空间,创始人李守白是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各色各样的海派剪纸作品及相关文创产品。其中,一组世界名画系列的剪纸作品十分吸引人,有梵高的《自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现场,“守白艺术”负责人李诗忆熟练操作剪刀,5分钟不到,一只栩栩如生的‘打坐猫’便诞生了。李诗忆是李守白的女儿。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对海派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她而言,剪刀划过纸张的声音是至今存留的童年记忆。
走出田子坊,不远处便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着诸多中国古代琉璃精品和世界近现代玻璃艺术杰作。
“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通称,脱蜡铸造是最古老的玻璃制造技法之一,汉代时期便已被十分纯熟地使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邢青介绍起来。
如今,博物馆3楼陈列着创办者杨惠姗、张毅的琉璃艺术作品。邢青说:“他们希望将‘持续不断地创作有益人心’的愿景融入每一件作品,通过创作,将传统文化哲思与当代艺术创新结合起来。”
徐汇区汾阳路79号常年被绿荫环绕,绿树掩映下的是一幢宫廷式洋楼——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博物馆建于1905年,因建筑外表为白色,也被称作“海上小白宫”。这里集合了雕刻、剪纸、灯彩、面塑等多种海派非遗作品。
顺着博物馆外部的旋转楼梯上到二楼主展厅,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竹、瓷、砚等雕刻作品。
在微雕大师陈恩华的作品《蛛丝墨迹》中,“蛛丝”上居然刻制了《红楼梦》“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全文共计6972字。他还在米粒儿大小的“蜘蛛”背部,刻下了“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形象,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观赏。
展厅另一件作品《香菇砚》也引起笔者注意。该馆常务副馆长陈毓其介绍:“这件作品特别写实,将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刻制得栩栩如生,大小不一的香菇看似散乱,实则布局有致,有疏有密。作品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有鲜明的海派风格。”
该博物馆除了展示上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的作品,还设立了很多创作室。上海砚刻第四代传承人丁伟鸣说:“我目前有两个徒弟,希望他们学好学精上海砚刻技艺,同时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做出的东西跟我们第四代会有区别,并把这种热爱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