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光晕下的上海特色马路


上海,一个年轻而古老的繁华大都市,岁月悠悠,造就了拥有独特文化光晕的各色马路。如同老北京狭窄悠长的胡同,上海的特色马路带给人们不仅仅是浓厚的历史韵味,还有着丰富的海派文化滋养。如今,上海已经有60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其中一些还被评为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成为上海都市旅游不可多得的旅游吸引物。

 

愚园路菜市场与美术馆的碰撞

在上海有一条起于长宁、静安两区交界处的百年老路——愚园路。这条长2775米、串起静安寺和中山公园的小马路,是上海花园弄堂最多的一条马路,身处闹市,却难掩文艺情怀。时光流逝,愚园路却愈发年轻,成为了一条融合艺术、设计、人文、娱乐的跨界生活美学街区,这个愚园艺术街区,不久前被市文旅局评为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

在宏业花园弄堂里,坐落着一栋2层白墙小楼,里面是愚园路上一个很不一样的市集——愚园公共市集。黑白配色与老建筑的结合,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还充满着设计感,市集里不仅保留了市井气息,还带来了诗和远方。

市集正门地上印着一句“旁友,侬好呀!”还没进门就感受到了愚园路居民的热情。一楼不仅有上海人最喜欢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还有耳光馄饨、山东水饺店以及老面馆等集合各地口味的日常美食,还集合了不少记忆中老上海的路边小工坊:小赵裁缝店、顾爷叔修锁、小吴鞋匠铺。即将消失的“手工作坊”依旧挺立在这里,为附近居民提供着便利的服务。

“我在这行干了大概20多年了,”顾爷叔修锁铺老板顾辉师傅说到,“以前就在马路边摆摊,现在有了愚园公共市集的固定店位,不用到处跑了,熟客找我也方便。”正说着,一名女顾客便来询问顾师傅配锁事宜......如今这样的匠人铺子越来越少了,公共市集的出现,才让这群平凡的手艺人有了施展之地。

门口是通往二楼的台阶,木制的台阶底部做成了黑板模样,方便人们用粉笔在上面涂鸦,有人直接写下“考试顺利”、“明天会更好”、“国泰民安”等字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有人则画下可爱的自画像......

如果说一楼充满着市井气息,那么二楼则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市集二楼是社区艺术活动空间,泼墨长廊、社区美术馆和mini画廊都藏在这里。泼墨长廊色彩灵感来源于刘海粟的画作《黄山光明顶》,一共运用了18种模块的形体周期变化,模块在自然光的投射下,从绿色橙色过渡到红色紫色,就像彩虹一样炫彩夺目,瞬间让空间变得灵动起来。挑一个大晴天来这里打卡,怎么拍都好看。

旁边的社区美术馆由LUNA DANCE STUDIO、弥金画廊和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组成,用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生活场景,赋予这条街巷生活气和艺术感。

建筑面积1200㎡的愚园公共市集将“菜市场”与“美术馆”合二为一,店不算多但精致,是上海长宁区最具文艺特色的市集,可谓是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小小天地。

 

大学路,美食勾起人生一串记忆

在首批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名单中,位于杨浦区创智天地大学路也位列其中。这是一条长约700米的林荫道,大学路的沿街商铺,独具创意、文化与格调,咖啡书吧、创意DIY零售店、露天咖啡吧等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路极具特色的美食小店。

创智天地大学路105号,有着一家名叫“人生一串”烧烤店,还记得那个让无数馋虫瞬间活力四射、让无数减肥者功亏一篑的B站魔鬼纪录片《人生一串》吗?这家就是官方授权的网红烧烤店。这里将纪录片中提到的来自全国各地非常美味的特色烧烤汇聚在一起,新疆红柳羊肉大串、徐州羊腰卷饼、广西百色烤猪眼......精选食材加上特制的做法,还原烤串们最地道的味道,一家店,就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特色烧烤。

烧烤店内的装饰非常有特色,进门的那一瞬间就仿佛回到了90年代的夜晚,那明晃晃闪动的各色霓虹灯招牌,伴着滋儿响的烤肉声音和烟气儿,瞬间回到那个流着汗、喝着酒、撸着串的夏天。二楼的楼梯顶上挂着晾衣架、“电线杆子”上贴着“小广告”、墙角的游戏机......都散发着过去的美好。

“我们当初没有把店装修成某个城市特有的装修风格,就是不想把它太过于地域化。现在这样的装修风格就是想要让顾客一看到某一装饰物,就联想到这里就是记忆深处曾经奔跑玩耍、撸串过儿的地方。通过一些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追忆那些温柔似水的旧时光。”人生一串烧烤店合伙人之一的龙俊良先生说到。

站在大学路上放眼望去,有着喜庆的红色门头的一定就是裕莲楼中式糖水铺了,裕莲楼的牌子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专卖地道的中式糖水和甜品。

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因此店铺外墙上有一块写着当下节气和对应宜吃食物的木板,非常贴心。一进门,引入眼帘的是大面积的砖红色墙身和金属圆凳的布置,室内播放着细腻温婉的粤剧,炎炎夏日再点上一碗招牌糖水——椰奶莲子,椰奶作底,搭配上去了心的莲子和红枣,一口奶香一口糯软,心头的燥热顿时烟消云散。

裕莲楼糖水铺店经理陆晓琪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咖啡、西式甜点了解比较多,对于中式糕点的了解比较少,我们开了这家店也希望能把中式糖水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糖水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店只是大学路上的冰山一角,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几串烧烤中吃出理想、在几碗糖水中喝出古味,平凡的食物也许并不平凡,它们承载的是华夏民族的智慧。

 

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文化倒影

在上海文化人中,素有“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情结。在四川北路和鲁迅公园之间,有一条复古洋楼、艺术展馆云集的小路,被称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它就是多伦路文化街。虽然只有短短550米,但是却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茅盾、郭沫若、丁玲等文豪大家在此居住过。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下浓厚的文化气息,恬静、悠闲和雅致都渲染在多伦路的一砖一瓦间。

1930年3月2日下午2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多伦路201弄2号成立了,出席会议的盟员共有40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自此,波澜壮阔的左翼文艺运动开始了。

随着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党采取了残酷压迫政策,许多左翼文化先驱们牺牲了。如今,纪念馆的花园里耸立着的铜像——“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便是后人们对先辈们深沉的纪念。鲁迅先生为了缅怀这批年轻人,也饱含悲痛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

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继续向人们诉说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纪念馆展陈面积350平米,分为三层,一楼是联盟成立大会原址、文创商店、志愿者服务站等,二楼是展厅,三楼被打造成了一个集展示、学习、休息功能三合一的多功能空间。

纪念馆一楼的墙壁上印着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个人行色匆匆的走着,他的后面是一面门,门旁的牌子上写有“中華藝術大學”的字样。就是凭着这张照片才找到了如今真正的“左联”旧址。

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寻访与确认过程。纪念馆资料部顾良辉女士介绍说:1988年,一位老者看到报上刊登有关上海多伦路145号“左联”会议纪念馆落成剪彩有关报道后,激动得嘴唇颤抖。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断定报道上的中华艺术大学旧址信息有误。他将家里的角角落落翻遍,找到了一张自己珍藏的中华艺术大学校门的老照片。多番对照后,他确信无疑:搞错了!这位老者就是曾任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主任的许幸之。

之后,许老将这张珍藏的照片捐赠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根据这张照片,工作人员在多伦路上仔细寻找,经过一家家比对,发现多伦路201弄2号住宅与老照片上的建筑一致。终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找到了。随后左联会址纪念馆从多伦路145号迁入201弄2号,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人们曾经将旧址弄错了,但那段历史永远不会弄错。左翼文化运动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文化积淀,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辉煌篇章。

在当今上海的热闹喧哗中,上海特色马路从居民的日常入手,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留住生活的味道,发散文化的光晕,把街区变成了有温度的公共客厅,使居民与游客都能共享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市井风情与人情暖意。


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