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门忆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感人故事


       2015年7月15日,七月克勒门—“犹太人在上海”准时在贵都剧院上演。走进贵都帝王厅,感受拂面而来的玫瑰花园香氛,好似轻轻穿行于混合着灌木与绿叶芬芳的玫瑰花园,面前一扇记忆的大门缓缓打开,为我们展现大半个世纪前发生在上海的一段历史,那是一段在悲惨岁月里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但却也是一段充满着人性光辉和温情的记忆。
       在旅法钢琴家宋思衡悠扬的钢琴声中,主持人阎华现场访谈本次的嘉宾: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和上海犹太中心主任潘光教授,他同时带来许多图片和故事。
       潘光教授说道,二十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为了逃离反犹浪潮和纳粹的疯狂迫害,约3万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这些难民打开,为他们提供了一块安全的避难所,不少人在自身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给予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援助,并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上海对于全球犹太人来说这是远东最温暖的一个地方。"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如同"辛德勒"一样,已成了"拯救"和"避难地"的代名词。
       贵都剧院和克勒门的老朋友,来自法国的犹太后裔女歌手安娜演唱了一首犹太歌曲,赢得一片掌声。伴着安娜充满磁性的声音,欣赏着眼前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精心配制的茶点,端起茶杯,抿一口专为此次活动搭配的产自斯里兰卡的VC焦糖红茶。
       位于虹口区长阳路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见证着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馆长陈俭先生用精彩的故事,带我们走进当年避难上海犹太人的生活。虽然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但是上海的犹太人们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不仅安定下来,还开起了咖啡馆餐厅,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九月,一部反映那段历史的中以合排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将会上演,导演徐俊讲述幕后的故事,特意提及以方的演员知道这部剧是讲述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主动放弃他处优厚条件来到剧组,以这种方式来感恩上海人民。
       作为在和平年代长大的85后青年记者张元,起初对这段历史是一无所知的,深入采访后却被深深打动了。他所接触的所有亲历者,无不抱着一颗对上海感恩的心,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至今仍然是中西合璧,带着那时上海老克勒的传统,正如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所推崇的“克勒”精神,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客服务的精致入微和对细节的在意。
       悠扬的长笛声又把我们带回了现实,如今“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他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不仅如此,今日上海又出现了由工商业者、技术专家、外交官和留学生组成的新犹太居民群体,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