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战火后的涅磐


到达华沙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推开酒店的房门,从窗口望出去,华沙的地标——科学文化宫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座37层高的俄式大楼是波兰境内最高的建筑,是斯大林时期的产物。可以说,它见证了华沙在战火后的重生。

华沙,曾是个多灾多难的城市。二战后,华沙人民在废墟上依照原样重建了老城,同时,又在维斯瓦河边的两岸新建了新城。

在华沙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郊的维拉诺夫宫。这里是波兰国王的夏宫,也是现在的国宾馆所在地。尼克松、戴高乐、周恩来等许多政要都曾下榻于此。

宫殿由一组造型别致、雕塑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筑群组成,素有“小凡尔赛宫”之称。宫殿的结构独具匠心,是欧洲艺术与古波兰传统建筑融合的完美结晶。宫殿始建于17世纪,二战后被辟为国家博物馆分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并在1955-1965年间得到重建。现在的整座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周围有花园环绕,主楼为双层建筑,后来增建了南北两翼,在南翼附近,各有一座中国式和法国式的皇家小庭院,在冬阳的照耀下,充满了欧洲的贵族气息。

从维拉诺夫宫到华沙老城城堡之间,是宽敞的皇家大道。这也是贯穿华沙老城的中心线。在二战期间,老城几乎被夷为平地,不少历史建筑未能幸免。幸运的是,在战争爆发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把老城的主要建筑一幢一幢地用心描绘了下来,并将图纸精心收藏,躲过了肆虐的战火。二战后,人民正是依据这些珍贵的图纸,恢复了老城的原貌。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世界遗产一般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位于皇家大道中心地带的圣十字大教堂,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天主教堂,兴建于1682年,竣工于1757年,1944年归于战火,战后得以原貌重建。这座教堂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伟大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后半生在国外颠沛流离,去世后,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被按照他的遗嘱安放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内。

波兰科学院的前身为斯塔斯奇特宫殿,是19世纪风格的建筑。科学院的广场上有背负着地球仪的哥白尼雕像。

毗邻波兰科学院就是久负盛名的华沙大学,他不仅是华沙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波兰最大的高等学府,建于1816年,在波兰享有盛誉。

十七世纪烁烁生辉的白色高雅古典建筑拉齐维乌宫,现为波兰总统府。总统府前有一座波兰民族英雄Jozef Ponia-towski 的雕像。

老城南部城堡广场矗立着皇家城堡。城堡正对面耸立的,是建于1644年的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可以说,这里是皇家大道的灵魂所在。

夜幕降临,华灯渐起,老城的老一个角落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与祥和,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圣诞节即将来临,华沙的冬天由此显得充满暖意。

 

网友评分